河北省专接本教育考试政治模拟最后冲刺试卷三
(满分:100分)说明: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答案填写在其他位置上无效第一部分:客观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填写在其他位置无效。(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 B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一元论和二元论 2.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D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事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D )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活动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知识都来自实践活动 D.一切知识归根结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C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的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奴主义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才是无耻之流。”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B)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6.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C ) A.纯粹是偶然的 B.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C.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D.纯粹是必然的 7.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B )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无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 D.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8.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的科学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是 ( C ) A.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B.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C.能够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中,并能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D.间接的生产力 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B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真理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D.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1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 ( B )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11.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 A ) A.全面的发展 B.协调的发展 C.可持续的发展 D.以人为本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 B ) A.计划 B.市场 C.行政 D.法律 13.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 C ) A.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以破为立的方针 C.重在建设的方针 D.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1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D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的 B.1996年邓小平提出的 C.1996年江泽民提出的 D.十五大提出的 15.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D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6.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C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自治 17.邓小平多次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 B ) A.社会主义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无产阶级专政 18.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 D ) A.制度创新 B.科技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1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B) 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0.2007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我国发现冀东南堡大油田,这油田位于(D) A、渤海湾海滩地区 B、黄海湾海滩地区 C、东海湾海滩地区 D、南海湾海滩地区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填写在其他位置无效,错选、多选、漏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21.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在经济建设中( ACD ) A.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 B.主要依靠资金、资源的高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 C.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要素生产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D.主要靠结构优化,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 22.中共十六大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有( ABCD ) A.增加就业 B.稳定物价 C.促进经济增长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3.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ACD)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24.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 ( BCD )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主要原则是(ABCD) A.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B.改革开放;民主法治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D.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建设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纸相应的括号内填写T错误的填写F) 26.(1)人民政协是我国的政权组织的形式(F)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T) 27.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是主张以人为本的。( F ) 28.劳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T) 2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历史继承性。(F) 30.哲学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F) 31.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因此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F) 3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目的与归宿。( T ) 33.两岸统一的方式不能采用联邦制,更要反对邦联制(T) 34.依法治国的主体是政府。(F) 35.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F) 第二部分:主观题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6.试述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答案要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36.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原理说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答案要点:(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失败。(2)当中要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近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纠正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今后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的发展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 3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请结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进行分析。答案要点: 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37.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请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原则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关系与意义。答案要点:⑴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首先体现了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也就是体现了一般劳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非劳动因素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以有利于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社会生产。 ⑷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就是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五、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8.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的科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内在联系。答案要点:(1)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说明,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群众的基本需要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2)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内在联系。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的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 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39.材料:(1)社会财富开始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贫富悬殊,过分悬殊是当前我国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现;(2)城乡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是当前我国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3)地区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4)行业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5)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的警戒线,是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重要指标;(6)各种非法收入数额越来越大,是人民最为不满的焦点问题;(7)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并不明显,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制度不健全。根据材料分析“注重社会公平,理顺分配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依据、政策措施、相互关系。【答案要点】(1)客观依据(形成原因)①改革开放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且实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和不同的分配方式,但同时分配关系又没有理顺、分配次序混乱,这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直接原因;②监管制度不健全,出现相当数量的非法收入,远远高于劳动者的合法收入水平,是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焦点问题;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根本原因。(2)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为公平追求效率,效率不能损害公平,具体措施是: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扩大就业、提高福利补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差距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即取缔非法收入,调整过高收入,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队伍,使中等收入人群成为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中坚力量,特别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反贫困和反腐败问题。(3)相互关系,即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①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②先富和共富的关系;③既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又要反对平均主义。